small habits, deep transformations
作者:眭致遠博士
曾經的我,也試過不少醫療機構的減肥課程,當時的想法很單純:只要按照專業設計的流程一步步執行,體重自然就會慢慢降低。但每次嘗試後,我卻總在短暫的成功之後,回到原點。我明白這些短暫的成果,只是我將減肥的責任交給對方,接受對方的服務。之所以無法持久,是因為我從未真正與自己的內心對話,更沒有建立起持續下去的理由。
所以,當我決定再一次面對體重問題時,內心難免充滿懷疑。我擔心這次也只是一次短暫的成功,又回到熟悉的循環中。但不同於以往的是,這一次的行動動機來自我的內心。我親自為自己設計了一套簡單而明確的方法,綜合了每天八杯水、三口原則、168斷食、低升糖飲食,以及哈佛餐盤的飲食原則,將日常生活聚焦於「每天三件事」。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指令,而是主動地為自己設定簡單易行的習慣,也在執行的過程中,慢慢感受它們如何改變我的生活。
後來我讀到了《原子習慣》這本書,更清晰地認識到這種轉變為什麼會成功。書中提到的幾個關鍵原則,幾乎完美地呼應了我的經驗:我讓新習慣變得簡單(每天只做三件事)、讓新習慣充滿吸引力(身體輕鬆、頭腦清醒、快速看到體重下降、生理數據明顯改善),同時在持續的過程中感受到即時的滿足感(朋友稱讚、精神變好、不再輕易疲累)。這些因素相互交織,成為我持續實踐健康生活的強大助力。
而這些小小的成功背後,也曾伴隨著不少內心的掙扎與挑戰。我曾在許多次的聚餐時,掙扎於該不該破戒,也曾因為壓力大而渴望用甜食紓壓。但透過飲食原則的活用,讓我能透過等比例放大、飲食順序,讓旁人無痕跡的一起聚餐、吃到想要的甜食。反而並不會引發非情緒飲食,對體重的波動也不明顯,那種發自內心對自我的肯定感,卻遠超食物所能給予的短暫快樂。
現在回頭看,我發現減肥最寶貴的並非數字的降低,而是那些每天重複的「小選擇」累積起來的成就感,以及從中培養出來的自信與自我覺察力。
我把減重生活習慣整理成「每天三件事」,透過這個方式,幫助了許多親戚、朋友和同事,看到他們成功的笑容,對我而言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滿足。如今,我甚至辭去過去穩定的工作,成為了一名專業的生活習慣教練,持續將「每天三件事」推廣出去,至今已協助超過五百位朋友達成他們的減重目標。
這一路走來,才終於明白,真正的轉變從來不需要轟轟烈烈的起點,而是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小選擇,它們終將決定你是誰,以及你未來將成為什麼樣的人。
你所追求的,不是一次成功的減肥,而是一次真正理解並接納自己的旅程。
#響應3月4日世界肥胖日
#一起認識肥胖
#改變觀點互相支持與陪伴
延伸閱讀: